风云二号H星及风云三号D星正式交付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发布日期:2018-11-30
 
  11月30日,风云二号H星及风云三号D星正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交付给中国气象局。
  这两颗卫星凝结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与应用服务能力。同时,作为全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中的成员,这两颗卫星将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风云二号H星——传承、大气、有担当!
  风云二号H星于2018年6月5日发射,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收官之作。风云二号H星继承了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的特点,定点于东经79°位置,与之前定点于东经86.5°的E星实现业务接替并往西布局,使得风云卫星在轨布局更好地覆盖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今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多个重要场合表示,中方愿利用风云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数据产品和技术支持。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智慧和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既是对风云气象卫星及气象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气象和航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区多为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域,气象资料匮乏,自然灾害严重,灾害相对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且以气象灾害居多。同时,该区域也是影响我国天气系统的上游区域,对该区域进行观测并获取有效的气象观测数据,有助于提高影响我国的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报准确率,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1974年,中国气象局确定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基本技术要求和系列发展的初步设想,提出要自行研制和发展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风云二号卫星研制任务。发展到今天,风云二号卫星走过了四十余年不平凡的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已成功发射了3个批次共8颗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其中,风云二号A星填补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空白,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同时拥有静止、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B星为业务运行奠定坚实基础;C星实现业务运行,并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D星与C星实现“双星运行”;E星实现“在轨备份”;F星实现6分钟区域加密观测;G星的业务运行标志着“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形成;而H星在确保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业务稳定和向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平稳过渡的同时,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优质和持续的服务。
  风云三号D星——精进、赶超、开创新局面!
  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星,于2017年11月15日成功发射。
  6个多月的在轨测试结果表明,风云三号D星可满足大气探测、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等多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风云三号D星是目前我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极轨对地观测卫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从多光谱探测到高光谱探测的跨越。它还是我国首颗高光谱和微波组合实现对大气温湿度廓线进行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探测的遥感卫星。
  其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建成了由南北两极地面站加上国内4个地面站构成的全球数据获取站网,实现了两小时全球完整探测数据获取;资料处理、网络和数据存储能力成倍提升,计算能力增加了近20倍,数据存储能力增加了近10倍;资料预处理的定位定标精度显著提高;地理定位精度达到遥感仪器亚像元,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光谱定标精度优于2ppm,红外通道辐射定标优于0.5K,大部分可见光通道辐射定标精度达到3%的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我国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定标最高水平。
  同时,风云三号D星卫星资料遥感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红外高光谱与微波探测仪结合使大气三维热力结构反演精度提升了10%;资料应用服务时效提高到30分钟;全新的生态遥感应用软件投入服务使用,开创了风云系列卫星遥感应用的新局面。
  投入业务运行后,风云三号D星将与C星形成上、下午组网观测,与静止星形成高低轨配合,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有效支撑“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风云系列卫星应用效益显著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8颗在轨稳定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均完成了升级换代,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为93个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风云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以来,对西太平洋生成的497个台风进行严密监测,登陆或影响我国的211个台风无一漏网,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占比达到近70%,对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
  风云气象卫星形成了近100种业务化定量产品,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风云气象卫星向各行业提供遥感监测信息年均超过上千条,累计为78个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项目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仅今年以来,风云气象卫星已开展1214次6分钟加密观测,为国内近100个行业2600多家用户提供服务。
  2018年,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后,在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和“玉兔”的过程中,越南、菲律宾3次申请启动应急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局及时启动风云卫星加密观测并提供产品,事后收到越南和菲律宾来函,对中国政府表示感谢。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继续全面贯彻落实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项工作要求,做好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的共享,加强对上合、非洲及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卫星遥感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全面提升风云气象卫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全球用户的服务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181130.jpg
标签:
/nsmc/en/news/index.html